標題:
全球暖化的主因
發問:
造成全球暖化的主因為何? A 人類使用冷氣機以及噴霧產生氟氯碳化物 B 人類汽機車排放廢氣並大量坎伐樹林 我覺得應該是兩個都有 但答案只有寫 A 麻煩說明兩者的差異 謝謝
最佳解答:
[編輯] 全球暖化效應 全球暖化效應因為是人們常常破壞大自然留給我們的環境,而且沒有人去保護地球,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編輯] 氣象 氣溫上升可能會導致降水的增加[3][4]不過對於暴風雨的影響就不這麼顯然。熱帶風暴的形成部分取決於溫度「梯度」,而後者可能由於北半球極地的升溫幅度高於其他部分而被減弱[5]。 崔(Choi)和費什爾(Fisher)在《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第58卷(2003)149頁中預測到,每增加1%的年降雨量就會使災害性風暴造成的損失擴大2.8%。 [編輯] 極端氣象 跨政府氣候變化評估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第三份年度評估報告《2001氣候變化》指出「缺乏有力的證據以顯示熱帶和溫帶風暴的特徵有所改變。」[6]不過最近有一些有限的證據顯示風暴的強度正在加大,比如伊曼努爾(Emanuel 2005)衡量颶風密度的「能量消耗指數」[7]。在世界範圍內,達到四級或五級的颶風——表示風速大於每秒56米——的比例從1970年代的20%上升到1990年代的35%[8]。而由颶風帶到美國的降水在二十世紀中增加了七個百分點。[9]。 持續不斷惡劣天氣的高風險並不意味著惡劣天氣比正常天氣日要多得多的[10],相反,有證據表明惡劣天氣和適度的降水日都增加了。 史蒂芬姆瓦基夫旺姆巴(Stephen Mwakifwamba)作為國家能源、環境和技術中心的協調人撰寫了坦尚尼亞政府遞交給聯合國的氣候變化報告。他說在坦尚尼亞氣候變化正在發生中,「過去,我們每十年才會發生一次乾旱,現在我們根本不知道它什麼時候發生,他們發生的太頻繁了,而且緊跟著就是洪水。氣候越來越難以預測,我們也許在五月就會發生洪水或者三年就來一次乾旱。以前丘陵高地是沒有蚊子的,現在也有了。地下水位每天都在降,對農民來說降雨來的總是不是時候,這也引起了很多其他問題」[11]。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1/BAMS_climate_assess_boulder_water_vapor_2002.gif 美國科羅拉多玻爾得市的蒸發量一直在持續增長 當氣候變得更溫暖,蒸發量將會增加。這可能導致更多的降水以及侵蝕,並且在更為脆弱的熱帶地區,特別是非洲,可能會加劇去森林化所導致的沙漠化。許多科學家認為全球暖化的發展可能導致了更多的極端氣象的產生。IPCC的第三份年報中稱:「……21世紀,全球平均水蒸氣濃度以及降水量預期將會增加。至21世紀下半葉,北半球的中高緯度以及南極洲的冬季降水量很可能會增加。在低緯度會出現降水量地區性的增加,而在陸地區域上則將減少。在大多數地區,降水量年與年之間的變動很可能將會拉大,同時平均降水量增加。」[12] [13] 極端氣象造成的損失正在快速地增長。英國保險業者協會(Association of British Insurers, ABI)稱限制碳的排放將有助在2080年以前將預計的熱帶氣旋增加所帶來的年度損失減少80%。這種損失還可能因為在災害高發地區如海岸和沖積平原上進行建築而進一步升高。ABI還宣稱對於不可避免的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如果能夠採取必要的措施加強薄弱環節,如建造更結實耐用的建築以及改進抗洪設施將能在長期有效地節約開支。[14] [編輯] 改變區域氣候平衡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e/e4/Brazil_hurricane_Catarina.jpg/250px-Brazil_hurricane_Catarina.jpg 首次在南大西洋出現的颶風卡塔琳娜,2004年襲擊了巴西 世界冰川面積從十九世紀以來已經減少了50%[15]。目前在安第斯山、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和落基山的冰川的消失速度還在迅速提高。2005年3月吉力馬札羅山頂的冰帽幾乎消失了,它從上一次冰河世紀以來已經存在了11000多年了[16]。冰川的損失不僅直接造成了山體滑坡、山洪暴發以及冰川湖的外溢[17],同時也增加了河流年度內流量的起伏變化。冰川日益融化使得夏季冰川變小,這種現象在許多地區都能被觀察到[18]。在高降水的年份冰川可以留住這些水,因為降雪覆蓋在冰川上可以保護冰不會融化為水;而在溫暖或乾燥的年份,冰川則會融化釋放出多餘的水來彌補降水的不足 [19],因此冰川是江河水量的調節者。 在北半球,北冰洋的南部地區(大約400萬人居住於此)在過去的50年間溫度已經上升了1至3攝氏度。加拿大、阿拉斯加和俄羅斯的一些永久凍土帶已經開始融化,這有可能破壞該地區的生態系統,土壤中的細菌活性提高將導致該地區由碳元素的存儲地(carbon sink)變為碳元素的釋放源[20]。一項對於東西伯利亞的研究(發表在《科學》上)表明,它的南部正在逐漸消融,導致1971年來接近11000個,即11%的湖泊的消亡[21]。同時,西西伯利亞正在處於它永久凍土層的初階段融解,這個過程正在創造新的湖泊,同時可能有大量的甲烷——一種額外的溫室氣體——被釋放入大氣[22]。
其他解答:
A是紫外線增加的主因 並不是溫室效應 暖化是溫室氣體吸收地球輻射的紅外線造成的 (也就是太陽的紅外線傳到地球後反射時被吸收,又再度反射到地球表面) 2009-04-05 15:16:00 補充: 紫外線並不會造成增溫 會造成增溫的是紅外線 (熱以紅外線的形式輻射) 所以氟氯碳化物會造成臭氧分解 臭氧層變薄 紫外線增加 造成皮膚細胞病變機率增加 所以B才是主因 A並不會造成溫室效應增強 B增加了紅外線的吸收 也減少了因光合作用造成的二氧化碳減量(光合作用會吸收二氧化碳) 所以大大增加了溫室效應 (現在熱帶雨林的砍伐一天比一天快,因為擁有者缺錢,開闢更能賺錢) 2009-04-05 15:16:16 補充: 氟氯碳化物也是一種溫室氣體 但其破壞力不在此|||||因為氟氯碳化物裡面有氯 會和大氣中的臭氧產生反應,變成氧 所以臭氧就減少了 便不能減少吸收紫外線 而B 應該也會造成全球暖化 只是不像A那麼嚴重而已 而且題目有寫到〝主因〞二字 ------------------------------------------------- 臭氧層是一種具有刺激性氣味,略帶淡藍色的氣體,且臭氧層是地球的一片防護面紗,當它越來越薄時,相對的破洞也會越來越大,臭氧層的日漸稀薄,帶來人類極大的震撼,尤其當南極地區臭氧層的破洞被發現的時候,大家因此而警覺到臭氧層很有可能會因破壞而消失不見,屆時大量的紫外線直接侵襲地表,將造成地表生態的大浩劫。 過度的溫室效應 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氧化亞氮、甲烷和氟氯碳化物及臭氧,這些污染物主要是燃燒石化原料(例如:煤、石油)所產生的。原本可藉由熱帶與林來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人類過渡砍伐雨林,卻破壞了森林利用二氧化碳的這到防禦工事,使溫室效應日漸嚴重。溫室效應會使全球氣溫節節上升,其所造成的氣候改變,將使我們付出極大的代價。例如氣溫上升會使冰山融化、海面上升、陸地面積減少;若加上氣候帶位移,可能引發動物大遷徙、屆時也有可能促使腦炎、狂犬病、登革熱、黃熱病等疾病的蔓延。DF6FCCC182CA72B1
- Mar 24 Thu 2016 17:58
全球暖化的主因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